泉源:科学网博客 作者:吴 超 近期小我私家在编撰一本新书时,就在纠结参考文献到底接纳什么标注方式为好?经由思考之后,最后决议接纳国际的引文标注方式:即在正文中标注参考文献用“作者+时间”方式,只管海内不太通行,出书社编辑也可能阻挡。接纳“作者+时间”标注方式的优点是: (1)在书稿正文中不用编号,全书后面的参考文献也不用编号,这样标注不易泛起张冠李戴标注错误。特别是一大堆书稿素材和参考文献,通常开始编撰时都是分章设立文件的,按参考文献编号来标注很容易堕落,如果将某段含有参考文献编号的内容删除时,后面的参考文献顺序就全乱了。
固然,也有人说WORD有尾注或脚注的强大功效,但小我私家还是用不习惯,也许还不是WORD的妙手。 (2)接纳“作者+时间”的标注方式,也使读者很容易判断作者的引文是否合适,如是否为原始一次文献?还是间接引用?好比,引用一位早已过世的科学家论文看法,而参考文献标注的作者和时间是位新人和新近的时间,专业一点的读者一眼知道这条引用并非一次文献,是不太合理的间接或多次间接引用,没有几多引用价值;又如,引用的内容是外洋的信息或结果或看法,而引文中标注的引用文献作者是海内人士,这一眼就看出是间接引用。如果用编号方式,上述情况是看不出来的,非要查阅最后参考文献才知道。
(3)接纳“作者+时间”的标注方式,是对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如果引用的是某一作者原创的重要图表,或是重要观点或界说等,仅仅给个文献编号标注显然是不太尊人家的。这好比一本论文集,在每篇论文中不让作者署名,仅在总目录中一起署名,这样做谁都不愿意。
如果正文连参考文献编号都不标注,仅在书籍最后列上参考文献,那就更不尊重引文作者了。 (4)接纳“作者+时间”的标注方式,参考文献就可以根据拼音顺序或笔画几多来排序,读者和作者想查阅参考文献时,也很是利便和容易对应起来,纵然再多参考文献也可以做到很是有序。
特别是可以制止后面的参考文献重叠,因为按拼音顺序或笔画几多来排序,有无重叠一目了然。 (5)接纳“作者+时间”的标注方式,当课本或专著再版时,此时如果需要增加或删减书的内容和参考文献,这时修改也很利便,不会影响全书参考文献的编号,也不至于泛起标注错误。 (6)接纳“作者+时间”的标注方式,如果作者对参考文献不熟悉甚至不懂,作者一般不太敢贸然引用,这也可以制止参考文献胡乱引用的不良倾向。 接纳“作者+时间”的标注方式,其缺点是使正文增加了文字。
其实,小我私家以为,一本书一般多则几百条参考文献,此时用“作者+时间”的标注方式,至多也就增加几页的版面,况且许多书都没有那么多参考文献。 既然有上述那么多的优点,为什么海内不习惯使用呢?这倒是个问题。这也许是历史问题,海内曾经走过一段论文不能署名、不标注参考文献和省略参考文献的历史。
另有的作者对引用的文献自己内容就不太清楚,如果直接写上引文的姓名,而作者自己又没掌握是否引用正确,用编号纵然错了也不太显着。特别是一些学生的学位论文,许多参考文献自己都没有读过,甚至参考文献标题都没搞清楚,有时一小段文字就标注十几篇参考文献编号,这种情况多数不太妥当。 近年,冯长根教授在推广运用“学术传承效应”或“学术链”的论文结果评价方法(见:冯长根. 论文评价,唯有“影响因子”?[N]. 科技日报,2016-11-28(001).),其优点和优势在文章中有详细陈述。
如果论文作者们都能按冯老师的倡议去做好,“学术链”评价方式很有利于学术结果严格引用和传承下去。但其推广主要难度之一是要判断一个新看法、新看法、新观点、新发现、新结果等是谁首创的,许多情况下这自己就是一件难事,就是一个需要做许多研究的课题。如果遇到某些特别胆大又不细究的作者,胡乱将耳食之闻的非原创作者看成原创写上,而且其论文通过了审稿和编辑并正式揭晓,这将可能给后人留下学术结果张冠李戴的隐患。 随着高新技术生长,如互联网、盘算机软硬件等的继续创新和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真正应用,相信以后网页等信息也能自动筛分出原创作者和自动赋予原创识别号的。
好比现在微信原创声明、百度词条的区块链信息等,现在科学网发的博文48小时后就不能修改了,这些都在某种意义上有首创功效和版权的作用。因此,大家如果有好的创意,先写出博文发到科学网,相信以后会被认定的。 不管怎么样,现在海内学术结果引文的标注方式还是需要革新的。
在没有很好的和大家都认可的方式被提出和使用之前,接纳国际上“作者+时间”的标注方式,小我私家认为这还是比力好的方式,因为国际上一直这么在做着。
本文关键词:参考文献,哪种,标注,方式,更好,泉源,亚搏体育官网,科学,网
本文来源:亚搏体育官网-www.nbmeifu.com